课题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科研引领管理提质升级——市级规划课题“推进区域内教师校际交流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道

发布者:叶延国发布时间:2019-03-09浏览次数:887

三月好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勃发。201938日下午,同安区教育局人事科负责的厦门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科研2015年度立项课题“推进区域内教师校际交流的实践与研究”结题鉴定会在大同第二中心小学举行。鉴定专家由市教科院师资培训处郑兆炯、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吴志强、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张世钦、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吕清香等组成,同安区教育局副局长戴秀珍、课题组成员、部分校际交流重点校的领导和教师代表40余人参加了结题鉴定会。

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王芳副校长主持鉴定会。会议伊始,课题组主要成员林素梅老师做课题结题报告。林老师从整个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重点和目标、实践研究的特色与创新、取得的成效及后续的思考做了详细的汇报,课题主持人同安区教育局人事科科长李志川老师做了补充说明。

鉴定会的第二个议程,课题组成员做研究心得分享,重点校的领导做交流介绍。大同第二中心小学陈少敏校长、柑岭中学陈亚双校长等领导,第二外国语学校蔡清风主任、大同第二中心小学蔡奕新主任,同安第二实验小学纪惠玲老师等分别从课题研究者、学校管理者、校际交流者的角度进行畅谈,切身的感受和细致的思考进一步阐述了课题实施的不易和意义。

鉴定会的第三个议程,由鉴定专家进行评议。课题研究取得的实效赢得了专家的高度认可。郑兆炯处长指出校际交流是一项很难的工作,课题组“有温度”地解决了交流的老师“出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难题和课题;张世钦校长肯定课题研究涉及新领域,有新思路、新模式,课题选择特别有勇气、研究有价值,具有时代性;吴志强校长认为课题研究的顶层设计做得好,教育局科室领导亲力亲为,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扎实研究,课题研究破解了同安区教师动态管理的难题;吕清香主任肯定了人事科用科研方式来推进管理,肯定了交流的老师主动融入、积极引领,得益于校际交流完善的管理机制;课题研究基于解决问题的研究,很有生命力和后续发展动力。专家们一致同意该课题圆满结题。

  

戴秀珍副局长全程参与结题鉴定会,认真倾听、详尽记录。她对到会的专家,校际交流校的领导、老师以及课题组的成员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历时三年的课题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成功地实现了多维交流,共赢共享。一个从教科研的角度把管理课题,推向深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无论在担当的勇气、创新的思维还是在智慧上,人文情怀上都值得赞赏。

一场成功的结题鉴定会,让与会者看到了课题研究的路程和意义,更勾起与会者的深度思考,如何实现教育与管理的无缝对接,把路子与法子开拓得更有广度与深度。

  

  

课题背景链接: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对于拥有大量农村地区和外来人口的同安区来说,城乡教育之间的不平衡尤为突出。教师交流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本课题旨在通过推进城乡之间教师交流,力促乡村教育发展,用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强筋壮骨”;同时,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成长。

三年来,课题组遵从工作推动规律、心理适应规律,采用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法,从校际交流的制度、程序、人选产生办法、激励机制、去向、易操作性、实施细则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实践,不断化解难题,形成了完善、科学的教师校际交流机制。伴随着课题的深入研究,目前同安区城乡资源共享已成为常态,城乡交流覆盖全区,教师交流数量居全市前列;校际交流机制完善,呈现出常态化、规范化、人性化,易操作,具有借鉴和推广意义,在省、市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供稿:一小王娉婷,照片:二小郑玲玲;审核:李志川)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