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若盛开,清香自来
——2017同安区教师暑期全员培训活动报道之六(小学品生社)
八月,清秋如夏,蝉鸣当空。
校园里,炙热的阳光透过校园间细碎的枝叶,洒落一地,光影斑驳,折射出暑期间淡淡的静寂。然而近日,一波紧接一波的学科培训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校园里又呈现了一派生机勃勃,欢声笑语的景象。
18日早上,同安第一实验小学的圆形教室里,悄然弥漫着一股怡人的书香气息。在《从国家德育状况监测看<道德与法治>教材及教学中几个重要内容的把握》的讲座中,温文尔雅的市科教院潘诗求老师,用他独特的演讲风格,循循善诱,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心灵和视觉上的盛宴。
讲座伊始,潘老师强调:“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因此,要将道德与法治教育深植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这样才能让道德与法治教育有魂、有根,有文化的境脉,有历史的纵深感和厚重感。
紧接着,潘老师指出, 教师普遍认为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历史、地理部分涉及的内容广、话题散、知识点多、散、小、没有体系,没有完整脉络和情节,不知道怎样上?其实,从《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特质和独特任务出发,我们应该学会转变视角,转变重点,服从于并服务于道德与法治教育。于是他引用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和地理的知识点逐一为我们做详细解析,带领我们畅游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和大好山河里。
最后,潘老师明确指出,在道德与法治课学习中,教师要在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的道德学习。课堂里,学生不应当是简单复制信息的“美德袋”,而应是主动建构。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重点不在知,而在于信,必须重视课内学习与生活经验的统一。
“是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在这短短的2个多小时里,我们在受益匪浅的同时,不禁发自内心深思: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可见,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同安教师进修学校
同安第一实验小学 苏焦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