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我学区教育教学质量,2017年11月1日下午,区进修学校洪延平老师到汀溪中心小学开展针对性下校活动,参加并指导汀溪学区开展校本培训。
洪老师2点15分就坐在汀溪中心小学四年(2)班的教室后面,细细地聆听了年轻教师纪小丹老师的课,深入学生中间了解学生所学的情况,对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做了详实的记录。
第二节课,洪老师引导老师们结合纪小丹老师的课,从从关注学的起点、关注学的方式、关注学的过程三方面为思考点,为老师们做了《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的专题讲座。
洪老师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案例名著导读课《鲁滨逊漂流记》的课前调查问卷,10道问题旨在摸清学生对这本名著知道了多少,不知道什么,又想了解什么,想从老师这儿得到什么……一个个问题,一个个数据,让我们感受到了洪老师的教学用心,更让我们看到了课堂上的“教”原来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关注学的起点才是关键。
“有的老师找不准教学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懂得、理解的问题。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浪费了不少的教学时间,我们深为上课的学生感到痛心。” “二八规律——课文是作者情感、认识和经验的表达,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实现的。课文和作者在‘A处’。学生借助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语文知识和阅读能力读课文,可以到达‘B处’。这里就形成了一个‘落差’,阅读教学就是要解决这个落差问题。”洪老师引用这两段话,分析《草原》《鲁宾逊漂流记》这两个课例,让老师们明确课堂教学要立足学情,课前学习调查表是关注学生学的起点的好办法,是良好的学习支架。
洪老师在讲座中让老师们动笔写一写“学”的大写字,从而引入了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中的一段话,让老师们进一步明白“学”的意义;接着她带着大家观看了一段《穷人》课例视频,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交往”和“联系”的课堂关系,提出课堂应提倡“活动的,实践的,探究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
“一堂语文课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知识,教的技巧如何,而是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学了多少,有了多少进步。”传统教学是以教定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让学生的“学”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渐渐丧失,也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这是洪老师讲座带给我们的第三个收获——关注学生的学,不能满足于“教过”,应该追求学生“学会”,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
窗外秋日暖阳驱散乌云,屋内徐徐微风吹过,洪老师的指导则在老师们的心田荡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
讲座结束后,洪老师又对小丹老师进行了更详细的课堂教学指导,对汀溪学区校本教研的开展给予了指导的希冀。感谢这一场用心有实效的针对性下校!都说秋是收获的季节,那么相信在这么一个美妙的下午,我们收获着教学上“学与思”并举的乐事。
图文: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同安区汀溪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