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提效率 核心素养巧落地 ——五显中学市级开放周地理组报道

发布者:叶延国发布时间:2019-11-22浏览次数:189

    20191119日,厦门市五显中学与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联合举办的题为“关注核心素养,聚焦新高考”的市级教学开放活动正式启动。五显中学的第一堂教学观摩课由地理组组长陈丹娜老师开设,课题为高中地理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五显中学的友好学校西藏昌都第三高级中学的老师们通过互联网远程互动参与了课堂观摩活动。

陈老师以一段反映祖国大美山河的视频激发同学们探究中国地貌格局形成的欲望,接着指出中国地理格局源于6500万年前的一场碰撞,从而进入了地质作用之内力作用的学习。为了破解时间空间尺度大,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难题,陈老师再次以一段剪辑的地理纪录片直观展示地球内部热对流驱动板块运动,从而塑造地表基本格局的过程。通过视频学生明确了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导,垂直运动为辅;火山爆发瞬间改变地貌而板块运动对地貌的改变则十分缓慢;同时也直观了解了板块运动的机制和青藏高原崛起的原因。接着陈老师通过设置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联系大气环流的知识共同分析高原崛起如何促进我国三大自然分区形成的,再通过精选的三大自然分区的特色地貌景观图片展示和“美景讲评”使学生认识到:特定的区域以某一种外力的作用为主导,在内力作用构建的地形骨架上精雕细琢,并形成特定的地貌。之后回到课堂起点,用思维导图总结了内力作用之板块碰撞导致高原崛起,进而形成地势三级阶梯,并影响大气环流形成三大自然分区,三大分区的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主导外力,形成不同的地貌景观特色。如此一来,理清内外力作用对地貌塑造作用的同时理解我国区域差异产生的根源。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将地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形成。接着,陈老师提出地貌的形成过程也是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与同学们一起尝试将教材的图转化为地壳物质循环的简图,并变式训练。课的最后,陈老师以一组出游冠豸山所拍摄的岩层和地貌照片设置问题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并提醒生活处处都有地理,学会以地理眼光看世界,世界将更有趣味。

课后,同安区地理兼职教研员陈文艺老师对课做了点评,他认为这是一堂课堂容量大,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升很有帮助的教学示范课。以我国的地理格局的形成探讨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线索展开教学,对三大自然分区的特色地貌成因分析,充分体现了对区域认知的关注;而融合信息技术采用视频、高质量景观图片让书本上枯燥、刻板的知识变得直观而生动,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四个探究活动的设置合理,有效地让教学层层递进,也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提升。而在案例选择时结合乡土地理,以北辰山、日光岩、冠豸山等为例,体现了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的有机融合。此外,为帮助学生理解风化作用与风蚀作用的差异,丹娜老师用板画展示了岩石在温度变化、水的冻融、植物根系和穴居动物作用下逐渐破裂瓦解的过程,显示了地理教师扎实的板画功底。

参与听课老师也提出了关于课堂容量太大,高一学生恐难以理解掌握的担忧。陈丹娜老师对这一疑问进行了解释:本次教学观摩课尝试“先学后教”模式,课前已通过QQ群上传预习的资源——包括微课视频和地理歌曲,并完成导学案的填写,对教材中的众多概念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学生先学的基础之上,本堂课教师的主要作用体现在进一步厘清易混淆概念,引导构建知识联系,提供更多的案例供学生运用知识。而借用近期大热的地理书籍《这里是中国》一书的思路,在设计中加入我国地理格局的形成这一线索,意在让学生学习地貌的同时联系气候的知识,形成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初步认知。同时精选我国各地的地貌景观图片,虽是本节课内容的需要,也是希望以祖国山河之美为驱动对祖国的起源探讨,进而加强自身与祖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地了解和热爱我们家园。

厦门市五显中学教务科

20191120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