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修远冀上下求索
上午的论坛由教育哲学博士,江苏省特级教师,新教育理事会理事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理事长,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许新海先生全程主持。
首先为我们带来演讲的是“新教育”中国文化课程研究项目组负责人,现任辛庄师范中学实验班班主班黄明雨老师。一句“我们既然都是‘天’的孩子,就不要忘了回家的路。”无不拨动听课者心头的那一根弦。黄明雨老师主张的是从“人文”回到“天文”。他引用了王守仁的一句话——“心也,性也,命也,一也。”同时他还向我们介绍了进入经学的三条途径:第一,经史同参;第二,经艺同参,第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倡导我们要重建天人之学,回归天人生活。中国文化是体验式文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正如王镇华老师所言:“这个中道,既高,既大,又很平,又很实。”只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愿意一辈子在这条路上走的人太少。
春风化雨忆点滴入土
接着为我们带来演讲的是奥克兰理工大学研究助理约翰·法特氏·伯内特先生。主题为《中国华德福学校的人文教育实践》。他主张是情感教学。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
他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若看着夕阳,不会说出像右上角的橘色要再淡一点的这种话,也不会去想控制夕阳。而是看着夕阳落下,充满惊叹。他期待着他的课堂上能经常听见孩子们的惊叹声,他期待着课堂上那惊叹一刻。用眼神彼此交流,用一只手去感受另一只手的冷热,去分享,去关怀,去接纳不同,去体贴彼此,去感受教育的温度,去激励孩子的自主性,去开发孩子的独特性。
芒鞋踏破谛春在枝头
第三个为我们带来演讲的是新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央教科所高级访问学者李庆明先生。主题为《让儿童思维绽放“最美丽的花朵”——儿童哲学启蒙的人文教育意蕴》。“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可见教育者要学会彰显儿童天性。儿童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求知欲,他们的自由游戏心态,非常合乎哲学问题产生的情境。而且儿童的灵性思维、直觉思维更接近真正的哲学思维。由此可见,对儿童进行哲学的启蒙教育并非不可思议,恰恰是根植于儿童的哲学天性。但儿童并不是现成的哲学家,需要我们唤醒、激活和释放。执教者可通过创设自由闲适的情境,展开自由的对话,用诗情画意启迪哲学沉思等途径来实现。
酌美御中励相倚为强
第四个为我们带来演讲的是美国波士顿麻州大学教育领导学系主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教育研究会国家数据库研究小组主席,教育政策量化分析领域的大型数据与分析处理方面的著名专家严文蕃先生。主题为《面对未来的美国中小学文科教育的实践和启示》。
演讲中提到了美国学校的一些创新举措。例如: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和正式课程与课堂活动有关的社区服务。例如:致力于公园的美化、灌木种植,铺设地下洒水装置等。还有比如记录与交通有关的信息,就县城的高速公路重建项目给交通部提建议。还可以参与学校治理。同时严文蕃先生还向我们介绍了“KWLH技术”。即,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决定想学的知识,识别阅读中所学到的东西,最后去找到关于这个主题的额外信息。
星火燎原觅师海似锦
最后由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国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做主题为《人文之火温暖幸福完整生活》的主旨报告。他引用了杜威先生《人文教育》中对人文教育含义的阐述,即“共同体每个成员都应该接受的教育:这是一种能够释放每个人能力的教育,使他能够幸福,也对社会有用。”他提倡新人文教育,以提升“智识”来代替单纯的知识积累,并提出新人文教育的方向与路径。即,研发融语文、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为一体的大人文教育课程;深化晨诵、午读、暮省的新教育生活方式;推进以合作探究为形式的人文主题学习;培养具有新人文精神的师资队伍,探索家庭社会学校合作的新模式。
悬悬而望为教育,捆载而归叹人文。我们为了共同的命题相聚于此,愿皆不虚此行!
图:苏燕渝 吕祥龙 詹彬彬 卓怡萱 文:洪丽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