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同安教育网!今天是



湖光山色丽日下,

教育何处不飞花。

时维五月,春意犹在,宾客云集,共话家校;

银城盛宴,芸溪胜听,厦门盛会,三地共享。


2017513日,厦门市同安第一实验小学芸溪学术报告厅迎来了一场缤纷的教育盛事——以“家校沟通,共同成长”为主题的班主任论坛活动。厦门市同安第一实验小学、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新疆克州实验小学是缔结已久的友好学校,友好联盟共同营造了有协作、有分享、有切磋、有碰撞的教研生态。今天三所学校以“班主任”的名义相聚一堂,共同交流分享班主任工作经验。


同安第一实验小学张茹华副校长主持

  

此次活动由厦门市同安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主办,同安第一实验小学承办。论坛邀请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秀萍博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班主任》杂志记者、美编,紫禁书院执行人顾军老师,清华附小李红延老师,上海市金山区朱泾小学专家老师前来指导、交流。同安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林军号、同安区小学班主任及友好学校的老师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


同安第一实验小学郑良意校长致辞

  

郑良意校长致辞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加强友好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表示热切的期盼。带着对家校沟通的思考,三地的老师分别分享各校宝贵的教育经验。

  

一北京分享:关注正面教育,追求相得益彰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的任小红老师为大家分享了题为《二(8)班的正面管教》的讲座。讲座中,任老师围绕“家校携手,全面育人;开好‘两会’,全力育人;智慧沟通,理智育人”三个方面的内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正面管教有了更多的思考,让我们进一步领悟到和善是态度,坚定是原则的真谛。


清华附小李红延老师为大家分享题为《相生•相宜•相得益彰》的讲座。李红延老师工作28年来,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曾荣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海淀区第一届“十佳班主任”。讲座伊始,李老师以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图片启发老师们:一个好的班级就是一个好的生态系统。接着运用典型鲜活的案例诠释了相生、相宜、相得益彰三个关键词的理学思考。

同一个孩子,在家长眼中和在老师眼中是不一样的。李老师认为,把孩子放到群体坐标系中考量是极其重要的,从横向比中看长短,从纵向比中求发展,纵横考量才能收获更多的锻炼机会,真正实现“化青色为浓郁”。在互动的环节,李老师还将自己近期出版的书籍《走对小学每一步》作为礼物赠送给参与的老师。


李红延老师分享的著作《走对小学的每一步》

  

“老师这个职业让我变得坚韧不拔”“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合适的教育”“教育就是让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李老师的语言绘声绘色,深入浅出,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充满了教育智慧和精神力量,不时博得在座老师们的连连点头和阵阵掌声。

二新疆分享:瞄准爱的基础,倡导活动催化


新疆克州实验小学的关老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用她那有亲和力的声音向我们娓娓讲述在开展家校合作工作中的一些感想和心得:家校合作,‘爱’是基础,沟通是桥梁,活动是催化剂。老师们细心聆听,仿佛来到了中国西部边疆,仿佛和关老师一样尝到了良好家校合作带来的甜头。

三厦门分享:讲述教育故事,走进儿童视角


第一实验小学叶娉婷老师为我们分享题为《沟通,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的讲座。讲座中,叶老师生动地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个教育故事,并反思了自己在家校沟通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站在家长的角度解决孩子的问题,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面对家长,站在教育者的角度面对家长。是的,如果说家校沟通有什么法宝的话,那就是爱和智慧!这是叶老师的讲座带给我们的启发。

四专家综评:亲近学生家长,聚焦有效沟通


李秀萍博士带来题为《共享 交流 提升》的精彩点评。李博士指出家长是教师天然的同盟者,教师应该是专业指导者,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主导,家长主体,班主任决定着关系的走向。针对上午的三场主题分享,李博士认为涉及了三个话题:一是家校合作机制;二是家校沟通,家庭教育指导;三是个别家长应对。会上,李博士还启发大家思考:家委会如何建设才有效?如何合作才有效?如何沟通才有效?点评互动幽默睿智,交流指导生动犀利,使在座的老师颇有拨开云雾见天日、醍醐灌顶的享受。

五《班主任》杂志现场采风


本次论坛,精彩纷呈,让各地的老师开阔了眼界,领略了不同地域的教育理念。一场汇集三地学校的班主任论坛开启了友好学校联盟开放、共享的有益尝试,今后同安第一实验小学还将在教育、科研、管理等领域与台湾、香港的友好学校展开合作,探索互惠、发展的新形式。


教育风度,酣畅如斯,

学术争鸣、叹为观止!

恰如一阕春天丽日里的诗篇:

芳菲五月丽天,群英尽显风采,

受益三生三世,收获十里桃花,

赋得柳暗花明,不负千里之行。

  

  

文:一小 陈拱汉 施育龄 | 图:陈丝茗


春风丽日里的一场教育盛会 ——北京新疆厦门三地学校齐聚同安学校班主任论坛活动

作者:来源:第一实小时间:2017-05-15 浏览:566



湖光山色丽日下,

教育何处不飞花。

时维五月,春意犹在,宾客云集,共话家校;

银城盛宴,芸溪胜听,厦门盛会,三地共享。


2017513日,厦门市同安第一实验小学芸溪学术报告厅迎来了一场缤纷的教育盛事——以“家校沟通,共同成长”为主题的班主任论坛活动。厦门市同安第一实验小学、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新疆克州实验小学是缔结已久的友好学校,友好联盟共同营造了有协作、有分享、有切磋、有碰撞的教研生态。今天三所学校以“班主任”的名义相聚一堂,共同交流分享班主任工作经验。


同安第一实验小学张茹华副校长主持

  

此次活动由厦门市同安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主办,同安第一实验小学承办。论坛邀请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秀萍博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班主任研究中心,《班主任》杂志记者、美编,紫禁书院执行人顾军老师,清华附小李红延老师,上海市金山区朱泾小学专家老师前来指导、交流。同安区教育局德育科科长林军号、同安区小学班主任及友好学校的老师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


同安第一实验小学郑良意校长致辞

  

郑良意校长致辞向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对加强友好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表示热切的期盼。带着对家校沟通的思考,三地的老师分别分享各校宝贵的教育经验。

  

一北京分享:关注正面教育,追求相得益彰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第一小学的任小红老师为大家分享了题为《二(8)班的正面管教》的讲座。讲座中,任老师围绕“家校携手,全面育人;开好‘两会’,全力育人;智慧沟通,理智育人”三个方面的内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正面管教有了更多的思考,让我们进一步领悟到和善是态度,坚定是原则的真谛。


清华附小李红延老师为大家分享题为《相生•相宜•相得益彰》的讲座。李红延老师工作28年来,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曾荣获北京市“紫禁杯”优秀班主任特等奖,海淀区第一届“十佳班主任”。讲座伊始,李老师以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图片启发老师们:一个好的班级就是一个好的生态系统。接着运用典型鲜活的案例诠释了相生、相宜、相得益彰三个关键词的理学思考。

同一个孩子,在家长眼中和在老师眼中是不一样的。李老师认为,把孩子放到群体坐标系中考量是极其重要的,从横向比中看长短,从纵向比中求发展,纵横考量才能收获更多的锻炼机会,真正实现“化青色为浓郁”。在互动的环节,李老师还将自己近期出版的书籍《走对小学每一步》作为礼物赠送给参与的老师。


李红延老师分享的著作《走对小学的每一步》

  

“老师这个职业让我变得坚韧不拔”“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合适的教育”“教育就是让孩子遇见最好的自己”,李老师的语言绘声绘色,深入浅出,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充满了教育智慧和精神力量,不时博得在座老师们的连连点头和阵阵掌声。

二新疆分享:瞄准爱的基础,倡导活动催化


新疆克州实验小学的关老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用她那有亲和力的声音向我们娓娓讲述在开展家校合作工作中的一些感想和心得:家校合作,‘爱’是基础,沟通是桥梁,活动是催化剂。老师们细心聆听,仿佛来到了中国西部边疆,仿佛和关老师一样尝到了良好家校合作带来的甜头。

三厦门分享:讲述教育故事,走进儿童视角


第一实验小学叶娉婷老师为我们分享题为《沟通,架起家校联系的桥梁》的讲座。讲座中,叶老师生动地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个教育故事,并反思了自己在家校沟通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经验:站在家长的角度解决孩子的问题,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面对家长,站在教育者的角度面对家长。是的,如果说家校沟通有什么法宝的话,那就是爱和智慧!这是叶老师的讲座带给我们的启发。

四专家综评:亲近学生家长,聚焦有效沟通


李秀萍博士带来题为《共享 交流 提升》的精彩点评。李博士指出家长是教师天然的同盟者,教师应该是专业指导者,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主导,家长主体,班主任决定着关系的走向。针对上午的三场主题分享,李博士认为涉及了三个话题:一是家校合作机制;二是家校沟通,家庭教育指导;三是个别家长应对。会上,李博士还启发大家思考:家委会如何建设才有效?如何合作才有效?如何沟通才有效?点评互动幽默睿智,交流指导生动犀利,使在座的老师颇有拨开云雾见天日、醍醐灌顶的享受。

五《班主任》杂志现场采风


本次论坛,精彩纷呈,让各地的老师开阔了眼界,领略了不同地域的教育理念。一场汇集三地学校的班主任论坛开启了友好学校联盟开放、共享的有益尝试,今后同安第一实验小学还将在教育、科研、管理等领域与台湾、香港的友好学校展开合作,探索互惠、发展的新形式。


教育风度,酣畅如斯,

学术争鸣、叹为观止!

恰如一阕春天丽日里的诗篇:

芳菲五月丽天,群英尽显风采,

受益三生三世,收获十里桃花,

赋得柳暗花明,不负千里之行。

  

  

文:一小 陈拱汉 施育龄 | 图:陈丝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