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初冬,同安区中小学评价改革校长、骨干教师研修班(第二期)的学员们踏进了这所被历史渲染成具有金子般颜色的校园——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的冬天,寒气逼人,寒风凛冽,但却充实着最温暖的感动。从厦门到北京,从酒店到学校,老师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学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小结,在学习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11月28日是本次研修的第四天,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的杨明全教授给学员们带来了一场《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的饕餮盛宴。杨教授主要从“重新认识课堂”、“理解课堂教学及管理模式”、“学会教学评价”和“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四个方面向学员们介绍了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的相关内容,用简洁清晰的几句话为学员们梳理了本场讲座的逻辑框架,有利于学员们更好地理解接下来的内容。
什么是“课堂”?杨教授通过歌曲《最熟悉的陌生人》初步讲解了对课堂的理解,并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第一,课堂中一定要有“班级”的样子吗?第二,课堂中每个孩子注定就是“孤独的学习者”吗?第三,课堂中一定要有“教师教”+“学生学”吗?在开展头脑风暴前,杨教授让学员们观看了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学员们在哄堂大笑的同时,更深刻意识到课堂是一个异质人群活动的场所,课堂还是一个制度化的场所,有着特定的社会规范和角色定位,课堂更是一个教育意义生成的场所。
学贵有疑。杨教授接着抛出问题;教学评价的核心问题——一堂好课的特质是什么?在倾听了学员们的见解后,杨教授亮出了“三字真经”。求“真”: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求“活”: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求“适”:少而精,宁愿挂一漏万。一堂好课要达成基本共识: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恰当;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否合理;教法的运用是否灵活;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学效果是否落实;是否体现教学风格和创新。而老师们听课的关注点主要应该放在听教学思路、课的结构、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的学习和教学效果。关于如何评课,杨教授从如何欣赏一幅好画让学员们了解了评课与欣赏画之间的联系,可谓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思考无限,精彩不停。杨教授从学生学习的新特征、翻转课堂、微课、“互联网+课堂”简单介绍了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图景,让学员们对教育的未来又多了几分憧憬。
最后,杨教授引用了孟子的一首诗来结束今天的课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是故观于沧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高屋建瓴的同时,更应该坚信“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教育路。
(供稿:同安区特殊教育学校苏玉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