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一腔情怀
上元二年,杜甫定居成都。他春耕秋收,以农为友,感受了“金穗农夫笑,晨昏入地忙”的喜悦;体味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乐趣。于是,便有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佳句。感谢一代诗圣,让我们有了一个诠释内心情感、诠释成长历程的句子,那就是——“润物细无声”。
习作教学正是一门“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更是一门寓教于乐,愈品愈浓的艺术,若想真正感受到它的乐趣,必定要经历一番春华秋实的磨砺。可喜的是,我们正走在收获的路上。3月19日上午,同安区习作教学观摩暨洪延平名师工作室展示活动在进修学校的基地校汀溪中心小学开展。此次活动还特邀了集美大学施茂枝教授到现场进行专题讲座。
课堂:异彩纷呈
第一节课由洪延平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陈惠莲老师执教,她执教的是《彩虹色的花》童话体写话指导课。在课堂上,陈老师通过绘本讲故事,引导学生以其故事要素、架构为蓝本,放飞想象之翼,学会在模仿中表达,不仅激发了孩子的写作兴趣,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为学生后续的习作技巧打下了基础。二年级的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展开丰富的想象,乐于交流,渴望表达,写得兴趣盎然,课堂成果令人惊喜。
第二节课也是由洪延平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柯芳兰老师执教,她带来的是六年级习作讲评课《最感兴的一个人》,让人耳目一新。课上,柯老师极用心细致,俯首弯腰,附耳细语,淡蓝的身影穿梭在孩子们中间,播洒着春天的雨露。面对农村孩子的腼腆,柯老师一句句入心的鼓励,抓住每一个亮点,给予衷心的赞美。孩子们的作文功底还是拙浅的,柯老师从他们的基础入手,手把手地教:怎样让人物用自己的言行举溢于纸面,让人物丰满起来;怎样由一个点,拓成多个点的构思,由一个面转向多个面的写作;怎样让文章字顺句从,再怎样用好修辞让句子有表情……大爱化物,润物无声,花儿一朵一朵绽开……
共读:学习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教师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的确,孩子的发展离不开老师的不断学习,不断成长。那么教师的发展靠什么呢?除了外部条件,内在的决定因素无疑是教师的“研修学习”。因此,在两节习作观摩课后,洪延平名师工作室成员和汀溪学区的语文老师们坐在一起,分享交流共读施茂枝教授的著作《这样教写作不难》的心得,老师们分学段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自己的阅读收获,还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进行交流研讨,在分享交流中碰撞出读书的乐趣和火花。
讲座:高屋建瓴
在轻松愉悦的读书分享会后,集美大学施茂枝教授为老师们作了专题讲座——《这样教写作不难》,他阐述了小学三个学段写作教学的侧重点,结合实例细致分析了第一学段童话体写话序列教学的操作模式,其短短一个小时的讲座让参与活动的老师获益良多,也意犹未尽。特别是研读了施茂枝教授《这样教写作不难》这本书后,再聆听他的讲座,习作教学的方向与思路更是明晰。
习作教学,追随名师,相信有着方向的指引,我们一直进步着!
图文:洪延平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