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暖阳万物藏,岁月沉香悦时光。南方的冬,阳光轻吻着依然苍翠的树,满枝的光在冬天的舞台上尽情绚烂。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12月10日下午,福建省张茹华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2020年入职小学数学教师及同安区第三实验全体数学教师怀着对教研的热忱,带着对教育的思考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数学素养在智慧课堂落地开花。
一、观摩课堂、引领成长
第一节课:《认识钟表(整时)》——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 张雅妙
张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整时)》一课时,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把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真正交给学生。张老师精心准备设计导学单:①这个空表盘还缺少什么?②1-12这12个数在表盘中是如何排列的?③思考: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很快帮这12个数找到自己的位置?④时针和分针有什么不同。课的伊始,张老师让学生充当小老师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紧接着,课堂上精彩纷呈。在认识钟面环节中,利用信息技术希沃白板的拖动功能,张老师让学生上台选择2根针作为时针和分针,再让学生说说选择这两根针的理由,把课堂交给学生。不仅如此,张老师再次巧用信息技术,利用动画让学生明白分针转得比时针快,又理解了“顺时针”方向。在学习整时的重难点时,张老师放慢课堂的脚步,让学生观察钟面,请学生代表发言,请多位小朋友说整时钟面的特点,逐步建模。更让人惊喜的是,张老师把钟面由有数字过渡到没有数字,由具象到抽象,让12个数字宝宝真正住进小朋友的心里。培养了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在教学电子书写形式时,介绍了电子形式的广泛运用,悄无声息地种下德育的种子。到“填一填”环节、总结全课环节时张老师渗透了光阴似箭,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升华了课堂。
第二节课:《植树问题》——同安区第三实验小学 郑秋茵
郑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手”导入,初步让学生感知手指根数和间隔数的关系,进而揭题。课堂伊始,郑老师大胆抛出问题,让学生猜测答案,在层层智慧对话中,就这样,一种“化繁为简”的思想萌发了。学生改变策略,决定由小的数开始研究起。郑老师精心设计导学单,让学生用画一画、算一算。在汇报中,有研究5米、10米、20米直至1千米,在多个数据中逐渐建立模型思想。在合作探究中,郑老师利用学具引导学生发现:全长÷间距=间隔数,棵数比间隔数少1。在发现的基础上追问,强化一一对应的重要性。教学1千米时,郑老师适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在师生交流中,课堂上又有了意外的课堂生成。学生发散思维,有的说可以两端都种,有的说可能只种一端,有的说可能两端都不种。在数形结合中理清了思路,总结了方法。接着郑老师还出示校园的间隔美,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练习部分,郑老师巧用智慧课堂。让学生通过思考,问答器作答,一步步带领学生在各种不同的生活类型的“植树问题”中徜徉。最后老师问如果公路是环形的,这是属于什么情况?这句话,打开了学生的想象的翅膀。原来植树问题不仅可以研究直的路,还可以是环形的。郑老师这节课巧妙渗透了建模思想、数形结合、一一对应思想,打造了立足于核心素养的智慧课堂。
二、聚焦讲座,砥砺奋进
名师张茹华老师开设题为《如何做有研究的数学老师》的专题讲座。张老师首先提出她的数学思考,如何让孩子喜欢数学,老师如何愉快地教学,如何进行情景教学。接着生动阐述了目前教师的课堂现状,提出教师应带着问题或主题上课,成就专业成长。张老师向大家说明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必要性,提出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不能都寄希望于专家,专家了解理论、占有信息,但教师点点滴滴的问题必须是靠自己在寻找理论的同时进行实践研究和思考。张老师重点强调了课题研究是有计划的探索过程而不是盲目的随意活动。讲座期间还请福建省张茹华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张雅妙老师谈《认识钟表》这节课的设计意图。在张雅妙老师话语中,我们了解到她匠心独具,她以翻转课堂的方式,带着要培养学生建模思想、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空间观念其中五大核心素养的目标进课堂,还不忘在课堂上处处渗透德育。接着张茹华老师为我们讲述了课题研究的四大步骤、课题名称的定义以及研究的方法。老师们细细体会,慢慢领悟,回味无穷,每句话都舍不得错过,时而低头笔走龙蛇,时而抬头拍照,时而感同身受,时而冷静思索。老师们认真聆听,现场一阵阵会心的笑声,一次次智慧的碰撞,思想在碰撞中产生火花,老师们学习并快乐着,获益良多。
三、总结活动,升华主题
邵文川老师对活动进行了总结。他提出了三个“意识”。第一个意识是“目标意识”,即带着目标进课堂,带着目标进行反思。如张雅妙老师带着要培养学生建模思想、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空间观念其中五大核心素养的目标进课堂、郑秋茵老师带着要培养模型思想、一一对应、数形结合思想的目标进课堂。第二个意识是“主体意识”,即教师应该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如张雅妙老师一改往常的教学模式,不再教师满堂灌,而是以翻转课堂切入。通过导学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识。郑老师也巧设数学问题,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阀门,在学生激烈地辩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第三个意识是“主导意识”,学生主体地位明确,教师主导地位发挥作用。教师不应拘泥于教学设计,而是灵活地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调整教学环节。如郑秋茵老师执教《植树问题》一课,学生说到如果路是环形的呢?教师可以把握住契机,将植树问题升华。邵文川老师和大家分享了深度教学、还提出了如何聚焦课堂。整个会场活动干货满满,教师们收益匪浅。相聚研讨的时光虽然只是短暂的一个下午,但是我们学习的脚步不会停歇,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臻于佳境。
文:林剑玲
图:许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