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同安教育网!今天是

感恩资助·立志成才·守信青春——厦门市同安区“资助政策乡村行”系列报道之二

作者:来源:同安教育局时间:2017-07-18 浏览:535

感恩资助·立志成才·守信青春

——厦门市同安区“资助政策乡村行”系列报道之二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教财厅〔2016〕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实施精准资助,提升资助育人效果,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决定联合开展高校资助政策乡村行政策宣传活动。此次同安区的宣传活动团队由来自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医学院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七名大学生组成他们经过自愿报名、考察筛选后脱颖而出,成为了此次同安区“资助政策乡村行”的宣传员。

717日上午,团队第二小组成员分别走访了同安区大同镇东山村、大同街道朝元村、新民镇梧侣村、新民镇西塘村和田洋村上田里的六户贫困家庭。这些家庭多为农村低保家庭,且多数学生是单亲或孤儿,家中没有主要收入来源,仅靠每月微薄的低保补助生活,因此这些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虽然满怀期待,但同时也因为学费犹豫不决。而宣传员们的任务,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方言为学生和家长解读国家资助政策、讲解国家助学贷款办理方法、派发自助宣传材料,讲述自己的励志故事,打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不起学”的顾虑,真正将国家资助政策送到田间地头,送到老百姓家里。与此同时,在宣传的过程中要发挥自助与育人的双重功效,激发学生,特别是受助学生积极参加国家资助政策宣传活动,进一步深化诚信、励志、感恩教育。

家住大同镇东山村北门里的佘同学自身患有残疾,但仍凭借坚强的毅力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习,并在2017年高考中以不俗的成绩被邢台学院录取,如今正在家中等待录取通知书的到来。“资助侠”们的到来,让她和母亲的脸上都绽放出了希望的微笑。

  

  

家住大同街道东山社坛的黄同学是一位单亲的学生,父亲在数年前去世,母亲劳动能力较弱,因此母女二人仅靠每月的农村低保补助金和母亲微薄的工资生活。宣传员们到达黄同学家中时,刚刚成年的她已经出门兼职。她的母亲在向宣传员们讲述家中的不幸遭遇时,仍旧难掩悲伤的情绪,数度留下了泪水。据了解,黄同学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高考中虽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但并未放弃,打算复读一年后再战高考。

  

家住新民镇西塘村的张同学与奶奶在平房的二层阁楼中一起生活,父亲患病常年在医院卧床,奶奶年事已高并无强劳动能力,因此张同学与奶奶每月的收入来源就是农村低保户家庭困难补助和奶奶打扫环村公路的微薄工资。“资助侠”们到访时,张同学显得有些腼腆,但在详细了解政策后,渐渐地与宣传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今年刚刚结束高考的张同学心中对未来有着小小的规划,他希望轨道交通等相关专业学习,将来为这座城市的建设出一份力以回报社会,同时肩负起养家的重担。生活虽然并不多彩,但张同学心中的阳光却能照耀出最绚丽的彩虹。

家住新民镇梧侣村的柯同学,刚刚结束高中一年级的学习,正面临文理分科。她的父亲告诉我们,柯同学的成绩十分优异,尽管家中条件并不优越,母亲多年来被癌症病痛折磨,在柯同学中考前永远地离开了她,但柯同学在无尽的悲痛中依然坚定地完成了中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启悟中学,此次暑假更是被选派到北京进行交流。柯的奶奶表示,以前对国家的资助政策并不了解,现在国家的政策扶持力度如此之大,他们一家人可以不再为柯同学的学费问题而忧虑,感谢国家对他们的帮助。

  

家住田洋村上田里的黄同学同样刚刚结束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寄住在叔叔家的她是一名孤儿。尽管成长的过程中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但叔伯和左邻右舍都给予了黄同学最大的帮助和关心,让黄同学在温暖中逐渐成长。如今面对越来越繁重的学习压力,黄同学的叔叔表示,他们并没有过多地干涉她的学习和生活,而是在尊重她的选择的同时给她一些建议,他们希望黄同学将来能够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回报社会。

  

家住大同街道朝元村的叶同学今年刚刚结束高考,正在等待录取结果。叶同学的父亲表示,对于国家政策,并不是很了解。此次资助政策乡村行能进入到他们的家中当面向他们解释国家的政策,这对本不识字的他们来说是莫大的安慰。

  

一天的走访很快结束,宣传员们在完成入户走访的同时不禁也感慨和反省自己,与宣传员们同龄的受帮助对象尚且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地学习和生活,我们又有什么样的理由不努力呢?同时,宣传员们也认识到了国家资助政策在乡镇的认知程度较低的情况,有的贫苦生甚至不知道如何申请、申请需要哪些材料。这都是宣传员们需要在接下来的数天内尽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地完成的任务,希望此次“资助政策乡村行”活动能够让更多的困境中的学生得到帮助,顺利地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