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刷刷”,不绝于耳的吵杂声吵醒了他。揉着惺忪的睡眼,母亲的身影逐渐清晰,弯腰——挺身,动作机械式地在她眼前晃动。那时候的母亲刚刚四十出头,常年伏案工作早已让这名18年党龄的教育工作者双鬓染霜。
物资匮乏、设备落后是当时的教育条件,常年担任毕业班工作的母亲最经常做的就是待在那三平方米不到的暗房里印刷考卷。多少次,他为母亲那双因为推动墨刷而抬不起的双手心疼不已;多少次,他为母亲抹汗水而不小心留在脸上的黑油墨心酸发笑;更有多少次,他为一群群陌生的叔叔、阿姨们对着母亲深情鞠躬而骄傲不已。正可谓“榜样的力量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那时候的他在心里默默种下一颗种子:将青春年华献给教育事业。
初中毕业那年,成绩优异的他有着多种专业选择:财会、工商行政……面对着亲戚好友的劝说,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中等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他从师专毕业,县财政局向他抛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入职。可是,儿时种下的教育种子早已在他心底生根、发芽,他毅然放弃了县财政局抛出的橄榄枝,成为一名默默无闻的人民教师。
在很多人眼里,他这样的选择显然几近疯狂。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放弃了县城相对优越的教学环境,选择了偏远的山区教学点。面对旁人的不解,他淡然一笑:“我希望更多山里的孩子能够走出去,看更宽广的世界,过不一样的人生。”
为了让辍学的孩子早日回归课堂,不知道多少次,他跋山涉水,深入学生家里进行家访:多少次,他迷失在林间小道,听着凄厉刺耳的风声,吓得瑟瑟发抖;多少次,他面对家长的不解和无视,硬是用自己的坚持和“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孩子返校。还记得,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哭红的眼眸里满是乞求:“老师,我想读书。”可是,家徒四壁,贫困的家再也拿不出多余的钱供她读书了。一边是孩子的乞求,一边是家长的无奈,心酸涌上了心头,爱生心切的他对着家长拍胸脯:“学费的事,我来!”孩子笑了,家长哭了……
他说到,也做到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他每个月微薄的48.5元的工资基本都“贡献”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艰苦的教学环境,他的教育种子已经长出了强壮的枝杈。他带领热心的家长们用水泥浇筑的简陋升旗台,竹竿就是旗杆,每周一的早上,他和孩子们一起举起双手行少先队员队礼,从家里带来的三用机传来的雄壮国歌声中,升腾而起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教育的热忱。
一个人守一座城。他像孙悟空七十二变般:数学、语文、音乐、体育……他教孩子们跳高、跳远的技巧;运用学校的锅碗瓢盆做乐器,他教孩子们拍打的节奏,感受韵律的跳跃……学校里的笑声越来越多,孩子们脸上越来越阳光……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很快的,他们走出山区,走向更高一级学校。每周,纷至沓来的信件,满满的全是孩子们在新学校的感受、困惑和对他的感谢……发白的双鬓,他欣慰的笑容如同三月的春风般温暖。
根扎沃土,潜心育人,桃李芬芳,声名远扬。1996年,时年40岁的他被选派到城里的一所知名小学担任校长,得知消息的他马上拒绝。“我把青春都给了大山里的孩子,我的根在大山,我不想走,谢谢组织的信任和美意。”大山知道他的情意,任教20年,他早已和大山融为一体,早已和孩子们融为一体,他熟悉村里的一草一木,熟悉学校的一砖一瓦。这片山、这些人早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年他动员回来的辍学孩子早已学业有成,他们分布在鹭岛的公安、医疗、税务等单位,也有一部分,像他一样,成为了光荣的人民教师,把爱和温暖送给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孩子。孩时那颗种子枝繁叶茂,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根扎山区,他拥有着大山般宽阔的胸怀,“无悔”是他对教育的最美承诺,是他对党徽的最美承诺!是他,用自己的执着见证了同安教育的发展;也是他,用爱的付出成就了孩子们的成人、成才,感谢他,播下一颗深情的种子,让我们看见了一位共产党员的矢志不渝,致敬青春,致敬如花般美丽的教者心灵。
厦门市东山中学 陈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