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进高效课堂进程,展示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应用效果,10月27日上午,同安区小学科学“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展示”活动在西柯第二中心小学展开。本次活动由科学教研员梁思棋老师组织,同安区全体科学工作坊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第一节课由岳口小学的林小勤老师执教《声音的产生》。林老师从有趣的“猜一猜声音”,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问题式探究、发现、交流,对声音的产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引导学生通过间接观察法认识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学生经历“动手+动脑”的科学学习过程,有效的提升了对科学奥秘的探索能力。
第二节课由祥平中心小学的黄志红老师执教《变色花》。本节课,课堂环节清晰,环节明确。黄老师先通过变魔术引入,一朵白色的花变成红色花的过程,吸引了学生的兴趣。黄老师更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的融合,微课新颖别致,不仅吸引学生眼球,也轻松解决学生实验中的困惑,让孩子们大开眼界,这大大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也引得在场科学老师们的纷纷称赞。
课后各位教师畅所欲言,气氛活跃,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在交流中,我们也更深刻领会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的重要性与意义,会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精心开设科学课程,带领孩子在实践中激发思维,一起玩转科学。
附:评课稿
1.《声音的产生》评课稿——阳翟小学 颜顺意
《声音的产生》是小学苏教版《科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振动与声音》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并想办法探究真相,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产生的原因。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围绕“科学探究”这一主线展开:提出问题——进行预测——试验探究——得出结论——验证,整堂课的课程结构符合科学的探究过程,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思路清晰,结构合理,教师的台风很稳,课堂应急能力很强,语言生动有趣,整体形象好。通过一步步的引导,有条不紊的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的探究事物的本质。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产生科学探究的热情。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建议:教师提问时问题的指向性更明确,便于学生思考和组织答案。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引导,比如学生在敲音叉是要注意放置在桌面上,敲音叉的顶端。注意事项的呈现方式是教师准备好了文档,让孩子们念,其实可以让孩子们自己先思考或讨论,汇报后如果不全面,教师再补充。课堂的结尾让学生终止声音后可以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以加深理解。
2.听课评议稿——西柯二小 郭华延
林小勤《声音的产生》
闪光点:本节课的林老师围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主线进行展开:提出问题——做出猜测——寻找证据——得出结论——反证证明。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过程,对教学的重难点“声音的产生”进行层层突破,教学环节流畅。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将看不见的现象,转变成清晰可见的现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利用间接的观察法很好的解决声音产生时所看不见得一些现象,也解决了学生的疑惑。
我的建议:建议教师多引导,把总结的机会让给学生。语言需更简练一些。可利用视频放慢效果,将声音振动呈现出来,更直观。
黄志红《变色花》
闪光点:本节课黄老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课件制作上下足了功夫,微课融合让实验轻松进行。教师语言轻松自然,会调动学生学习气氛,在学生发现自制的紫甘蓝水并不能使纸花变白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让学生再次发现问题,重点突破,教学环节流畅。 这节课非常精彩,问题由学生提出,并且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把问题解决了,真正的做到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我的建议:时间应该紧凑一些,建议实验器材更加简化。实验指导中胶头滴管使用花太长时间。
(来源:同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同安区西柯第二中心小学 郭华延)